搜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解读国际象棋的起源与发展究竟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作者:何佩东来源:四川商会网

解读国际象棋的起源与发展究竟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文化学者   何佩东


   国际象棋在当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普及和流行,深受人们喜爱,高达数亿人,也有人认为它是属于西方或国外“泊来品”而曲高和寡。在港澳台地区,人们直接称之为“欧洲棋”或“西洋棋”,好象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一样,所以也就引不起人们的多大兴趣。国内和海外华人华侨更喜爱的却是中国象棋和围棋,特别是围棋在整个东亚和中、日、韩三国大行其道,广受欢迎。


  实际上,国际象棋的最早起源还是直接来自于我们古老的中国象棋和《易经》,正如英国著名学者、科学家、历史学家李约瑟先生所说:国际象棋有64个方格,代表的是中国易经的64个卦象,方格中的黑白两种颜色代表的也是易经的阴阳概念。前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考夫博士也持相同观点,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1972年也著书支持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事实。上世纪50年代,我国研究印度文化的著名学者常任侠先生专门考证和论述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之说。


   目前国外还有很多学者仍然支持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波斯、阿拉伯甚至锡兰国说法。


   事实上,象棋的起源并不是用于游戏或占卜。它发明的真正原因和主要目的是用于战争双方在军事和兵法上的理论推演,是当时帝王将相们最高的战略战术思想成就和体现。


   早在5000年前,地球上人类最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发生在中国,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发生在黄帝与蚩尤之间的牧野大战。传说炎黄联盟与九夷部落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时间,双方除了大量氏族部落联盟成员参战之外,还有游牧部落的训兽师们专门训练了牛、马、甚至老虎、豹子和恶狼等猛兽前来参与战斗,最终黄帝全面战胜蚩尤。双方的这场大规模战争就是中国象棋起源的最早说法,以至后来的“六博”推演之说也由此诞生。


   到了西周初期,周文王将三皇伏羲时期传承下来的“八卦”推演成为64卦,周武王三次率领天下十二方诸侯会盟讨伐商纣王大获成功。


  直到东周春秋五霸时期,各个地方诸侯国王都先后拥有了各自的军队、将帅、仕相、车马和兵卒等战争机器和军事装备,吞并战争随时一触即发。


  到了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孙子兵法和阴阳纵横术等相继成熟,其理论与实践日趋完善。这时,地球早期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暴发,其中仅以秦国和赵国交战为例,秦军一夜之间将赵国投降的四十万大军全部活埋,其惨烈程度令人悚目惊心,后来又发展到各国交战双方为达到攻城和守城的目的,便发明了借用 “石砲”作为猛器用以打击对方,所以中国象棋的“砲”又被派上了用场。当时这些战争具体情形完全体现在中国象棋的对羿和思想精华之上,这些既能够现场指挥打仗,又能战前战后进行棋盘推演战争的人,都是当时各个诸侯王国最上层的精英,他们都是高智商的人,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和常人根本就玩不了这种超级“游戏”,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懂易经者不可以为将相”的真正由来和原因!


  到了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这边的张良、韩信、萧何、陈平这些将相都是精通易经和兵法的高人,当然进行象棋推演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小菜一碟”。


  一直发展到盛唐和宋朝时期,中国象棋在社会各个阶层逐渐普及开来,包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象棋对羿产生隆厚兴趣。例如宋太祖赵匡胤与民间隐士陈抟老祖对羿输华山的故事至今都还广为流传。


  发展到元、明、清朝各个时期,象棋在中国官方和民间都是处于久盛不衰,一直到上世纪国共交战时期,像朱德、陈毅、贺龙、刘伯承等大元帅和其他的将军们,个个都是下象棋的高手,甚至连毛主席有时候都加入进来下象棋凑个热闹,而毛主席的下法更简单,一上场就把对方的老王给拿走了,还开玩笑说:“擒贼先擒王嘛!”顿时就引起现场围观者们哈哈大笑。


  战争年代结束后,中国社会便进入到各个相对稳定和平发展时期,百姓安居乐业,象棋就发展到了民间和街头巷尾均随处可见的普及场面。


  除此之外,中国象棋还在春秋战国时期便走出国门,开始向中亚和西亚地区进行传播开。其最早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商人传播开来的。波期帝国时期就有聪明的阿拉伯商人,他们通常成群结队地组团到中国境内来采购丝绸,长时间往来于中国,当时能够出售丝绸给他们的人,都是一些贵族阶层和高级富商,这些精英群体们精通象棋者比比皆是,长期与阿拉伯商人生意往来而成为朋友,于是便教会了他们下中国象棋,以用于娱乐和游戏。中国古代官方历朝历代对商人经商都表示鄙视,当然史学家们也不会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载入历史的。


   这些聪明的阿拉伯商人将中国象棋带回到了波斯帝国,在整个中东丝绸之路的沿线地带和波斯帝国区域内逐渐流行开来。波斯帝国的统治阶级们由于要向这些阿拉伯啇人购买丝绸,中国象棋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最佳附属用品并随之广为流传。


  波斯帝国被古罗马帝国强行征服灭亡之后,犹太人和威尼斯商人又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从事丝绸采购和贸易,当时汉武帝也打通和恢复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匈奴作为强盗也被彻底消灭,丝绸之路又有官方把守而变得十分安全,中国象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东方丝绸和商人们的附属消遣用品,最后进入意大利而又传播到了欧洲其它各国和各个地区,并且也很快获得了部分贵族阶级和上层人士的喜爱。


  特别是在汉朝、唐朝和元朝大帝国时期,庞大的疆域面积直达西亚和欧洲绝大部分地区,丝绸之路上都开通了官方驿站,丝绸贸易就变得更加兴盛。同时帝国时期的官方人员在这些边疆地区驻守和实施统治也有无聊的时候,中国象棋就成了他们日常休闲和怀念家乡的精神寄托。特别是元朝在中东和东欧地区建立附属国时间接近200余年,这些从中国本土远道而来的将军元帅,以及英勇善战的士兵们基本上都学会了下中国象棋,还有很多官员和士兵们都与当地妇女进行通婚并组建了新的家庭,这样中国象棋就在这些国家的后代中传入和传承了下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接受中国象棋就变得理所当然。


  欧洲各国曾经在黑暗的中世纪苦苦挣扎了将近1000年,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从事丝绸贸易,成为威尼斯富商之一。13岁的马可.波罗从小就听到父辈们讲起东方的神秘故事,对中国充满了无比向往和好奇,要求跟随父亲和叔叔们的商队一起前往中国。在经过长达四年多时间的长途旅行,他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元大都(北京),并且见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此时的小马可.波罗已经长到了17岁,忽必烈非常喜欢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威尼斯少年,于是就让马可.波罗留在了北京元大都并开始学习中文。马可.波罗长大后还在忽必烈身边工作了六年时间,后来被忽必烈提升为杻密院副都察使赴杭州地方部门任职三年,实际上马可.波罗是忽必烈皇帝派遣到地方上去了解和从事情报收集等工作,属于秘密行动而不会得到官方和杭州地方史志中记载,所以马可波罗在中国元朝官方任职就无据可查。


  马可波罗历时8年,走遍了中国四川、云南、陕西、福建、广西等10多个省。这时忽必烈皇帝也给他父亲和叔叔派遗了新的外交任务,马可波罗已经离开家乡21年了,也很想念自己的母亲和意大利家人和朋友,于是向皇帝忽必烈提出请求,希望能够跟随父亲和叔叔一同返回威尼斯,忽必烈皇帝也欣然获准同意。回国后马可波罗卷入了一场战争而被俘虏。在监狱关押期间,马可波罗口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而被记录下来形成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出版后迅速风靡整个欧洲。欧洲人由此开始对东方文明古国更加充满无比向往和好奇,有历史学家怀疑马可波罗并没有真正到过中国,他们的理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并没有提到诸如长城、中国妇女裹脚和使用筷子的事情,可实际上这些学者并不了解中国真正的历史,因为像北京八达岭长城是中国明朝才恢复修建的,妇女裹脚也是清朝才有的事情,就连明朝历史记载的开国皇后也为是“马大脚”,从而证明了元朝和蒙古游牧民族更不会要求妇女裹脚,元朝蒙古统治阶级上层本身属于马背上打天下,生活习惯一直就手抓大块吃肉和大碗喝酒,至于使用筷子也主要南方和汉民族的生活习惯,马可波罗由于安全原因也没有必要深入到这个层面,筷子也不是他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正因为有《马可波罗.游记》所产生的轰动效果,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便率先在意大利开始兴起,诸如绘画、诗歌、雕刻等艺术,在中国当时已经早就流行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整个欧洲随后在意大利的带动下,文艺复兴运动又相继发展到了法国等主要欧洲国家和中心地区,而中国象棋作为东方的神秘文化也就更加大受欢迎,此时的中国象棋便正式成了欧洲“国际象棋”的前身。


  此时,整个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此起彼伏和方兴未艾,欧洲大陆也首次迎来了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战乱纷争局面。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独生公主伊莎贝拉下嫁给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作了皇后,婚后生下儿子爱德华三世后,突然发现丈夫越来越不爱自己,究其原因是国王爱德华二世实际上是个双性恋人,爱德华二世抛弃了伊莎贝拉皇后,又移情别恋地搞起了男性同性恋,甚至有时候还当着伊莎贝拉皇后的面,这让皇后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后来伊莎贝拉便回到了法国,在国王哥哥和英国国王政敌的支持和帮助下,她亲自率兵返回英国推翻了国王爱德华二世,并让自己的儿子爱德华三世继承了英国国王的皇位,后来他们还首次统一了英伦三岛。


  与此类似,欧洲其他国家的皇后大多非常优秀,常常能够辅佐其国王治国理政,像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玛丽皇后和俄罗斯的女王叶卡捷琳娜大帝等女性,都是当时欧洲女性中的最为杰作代表,她们不但能很好地治理国家外,而且还可以亲自带兵打仗,同时也拥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原来就在欧洲广泛流行的中国象棋,其军事战争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而这些统治者和贵族阶级根据她们投身战争的实践和体念,就在中国象棋的游戏规则基础上作出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和创新,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把“将”和“帅”直接变成了“王”,把中国象棋的“仕”变成了“后”,“象和后”也可以直接过河参与拼杀,“后”既走直线又可走斜线。过河兵到了对方底线可以华丽变身,王和车也可以相互异位。


  由此,原本起源于古老中国的象棋,就豪华变身而成为了“欧洲象棋”,并且列为欧洲骑士教育“七艺”的必修课程,国际象棋也就应运而生。后来,欧洲人环球航行和移民美洲新大陆,英国也在全球建立日不落帝国并殖民印度、美国时,国际象棋终于在全球普及推广和流行开来,直到1924年,国际象棋正式进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而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虽然说古印度在很早以前便有车、马、象、兵的拼杀游戏,以吃尽对方棋子方为胜,但其游戏中缺乏王和后的关键角色,况且在印度历史上也很少有像中国和欧洲历史上这样大规模和长时间复杂战争发生,其游戏规则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差别大太,更加不可能的是印度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像欧洲一样的皇后和女王,波斯帝国和古罗马帝国也没有女王和皇后参与指挥战斗的先例,而阿拉伯和锡兰只是国际象棋的最终游戏受益者,而不是国际象棋游戏规则的真正发明者和创新者。


  可是,为什么又有很多国外学者不愿意承认和质疑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呢?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继文艺复兴后,工业革命和商业贸易迅速崛起,船坚利炮在全世界横行霸道,中国清朝却正处于不断腐朽堕落、内忧外患和民不聊生的衰退时期,西方联军和列强企图瓜分和全面殖民中国,他们认为西方文明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用双重标准来否定国际象棋真正起源于古老中国之说,故意矮化和打压悠久的中华历史与文明,宁愿强词夺理地认可是印度发明了国际象棋,也不愿承认源于中国的真实事实。


  总之,不管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它们在历史上的前身和名字都统称为象棋,国际和中国之分也仅仅是近现代的事情,其最根本的发明和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由于古代的大规模人类战争,在战争年代主要用于军事和兵法推演,在和平年代则属于游戏和娱乐的最佳工具,对于老、中、青、少各年龄段的人来说,它还具有养身、修心、健身和益智等好处和功能,特别是我们中国的青少年朋友更应该多多参与学习国际象棋,以便于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进一步走向全球和发扬光大,为中西方的民间文化交流融合贡献自已应有的力量。